兩歲小孩一不如意就大叫,可以怎麼教?

最近,一位媽媽朋友問我要怎麼處理兩歲小孩一不如意就大叫的情況。他們嘗試過很多方法,包括用手勢示意安靜、嚴肅地表達不可以叫、數123轉移小孩的注意力,但都沒有用,而且小孩好像還越教越故意。

我看著訊息,笑了笑,回她:「兩歲的孩子,基本都是這樣。」我家那位小子也正值這個階段呢。

這是一個特別的年紀,孩子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個獨立的人」。這種初次發現的驚喜與權利感,帶著純真的喜悅,也帶著未成熟的慌亂。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卻還不懂如何用語言表達;他們的情緒如潮水般湧來,卻缺乏管理的能力。當事情不如意,當需求未被滿足,他們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大叫,來表達內心的失序。

這時候他不是在製造麻煩,也不是故意挑戰我們,而是在問「媽媽/爸爸,你懂我嗎?」這是小孩拙劣的邀請——邀請你停下來,彎下身,進入他的世界,陪他一起走過那些混亂、委屈和不安的時刻。剛好我在進修遊戲治療和回應式教學期間,學到了一些可以幫助到我跟小子的心法,在這裡跟讀者分享。

1. 大叫背後的另一把聲音——為什麼叫?

孩子的大叫,背後往往有兩種原因:一是需求未被滿足,二是情緒未被理解。拿不到玩具、不想食飯、需要抱抱,這些是需求;而挫敗、委屈、不開心,這些是情緒。兩歲的孩子,語言能力有限,無法像成人一樣清晰地表達,於是,他們用大叫,這個最直接、最本能的方式來求助。

試試這樣做:

  • 蹲下來,和他平視,猜測他的需求
    當孩子大叫時,先和他平視,用溫柔的語氣問:「是不是想拿回玩具?」「是不是累了不想走,想媽媽抱抱呀?」
    如果猜對了,孩子會感到被理解,情緒自然會緩和;即使猜錯了,他也可能用動作補充,或者試圖表達得更清楚。這已經是一場溝通的進步。

  • 接納他的感受,不急著解決問題
    如果孩子的大叫源於情緒,比如「生氣」,那麼,與其急著解決問題,不如先讓他知道:「我知道你生氣了。」
    我們可以簡單的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你還想玩,但媽媽說要回家。」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他的內心會重新找到平靜。

2. 幫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

兩歲的孩子,他們的大叫是因為他們還沒學會用語言表達需求。大叫是他們的初始語言,而父母的角色,是教他們用有效語言代替大叫。

試試這樣做:

  • 用簡單的句子幫他表達
    當孩子大叫時,我們可以幫他把需求說出來,並鼓勵他跟著重複,比如:

    • 「你可以說『我要玩具車』。」

    • 「你可以講『我不要』。」

  • 用動作輔助語言
    如果孩子仍未能用語言表達,可以用動作輔助,比如指著玩具說:「你想要車?『車~』」用最簡單的語言,先從單字開始,通常小孩在學習講話時會重覆大人講的最後一兩個字,所以請省略掉「吖」、「啦」。慢慢地,孩子會發現,用語言比用大叫更有效。

3. 設清晰的底線,但不用硬碰硬

孩子大叫,通常是因為他們的需求與照顧者的規則之間的衝突。當照顧者拒絕他們的要求時,孩子會用大叫來表達抗議。這時,底線需要清晰,但不需要使用強硬的命令式語氣。即使同樣都是在設立限制,使用平和的語氣,配合等待的時間,讓小孩處理我們的訊息,效果都會比強硬的命令有效百倍。

試試這樣做:

  • 溫和但堅定地說明規則
    當孩子大叫時,溫和而清楚地告訴他:「我們用這樣的的聲線講話。」

  • 提供替代選擇
    如果孩子的需求無法被滿足,可以給他照顧者可以接受的選擇,比如:

    • 「現在不是吃零食的時間,你可以選擇提早吃飯然後再吃零食,或者現在先吃點水果。」

    • 「現在是睡覺時間,玩具要留在遊戲區,你可以選擇要媽媽講故事,或者聽歌。」

背後的原因:
孩子需要規則來感到安全,但也需要選擇來感到自主。清晰的底線與適度的選擇,讓孩子在規則中找到被尊重的感覺,學習為自己做有利的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

4. 幫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孩子大叫,除了是在測試自己的聲音可以做甚麼,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生氣」、「不忿」、「失望」。父母可以幫助他們認識情緒,並教他們用健康的方式來表達。

試試這樣做:

  • 幫他命名情緒
    當孩子大叫時,幫助他辨認情緒,比如:

    • 「我看到你著急了,因為媽媽收起了玩具車,但你還想要繼續玩。」

    • 「我知道你感到不甘心,因為媽媽不讓你現在吃餅乾。」

  • 告訴他情緒是可以的,但大叫不是我們接受的方式
    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失望、生氣。如果是媽媽的話也會感到失望和生氣。但我們不用叫的,我們用講的。」

背後的原因:
當父母幫助孩子識別情緒,孩子會漸漸學會更好地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5. 我們的責任不在處理問題,而是在了解孩子

年幼孩子無法用語言清楚地說出自己的需要,情緒則像洪水般湧出,而父母的回應就是他們學習的重要來源。他們處於「吸收性心智」的階段,如同海綿般,無時無刻在吸收周圍的環境、行為和情緒。照顧者的每一次反應,都在孩子的心智中留下深刻的印記,為他們未來的情緒管理奠定模樣。

照顧者情緒化的回應會加重孩子的不安。這讓孩子吸收到的是一種混亂的信息:當事情失控時,我們應該用更激烈的方式來表達自己。而如果照顧者只是單純要求孩子「安靜」或「冷靜」,卻不去理解或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被忽視或壓抑。長期下來,孩子不僅無法真正學會調節情緒,還可能將情緒壓抑在內心,轉化為焦慮、不安全感,甚至對親子關係的疏離感。

試試這樣做:

Don’t take it personal. 孩子的行為是在反映他內心的感受,而不是你的教養能力。只有當我們看見他的快樂、委屈、憤怒,我們才能真正了解他。每一次情緒反應,都是一次了解孩子的機會,也是一次親子關係升級的契機。

當孩子大叫時,問問自己:「他想告訴我什麼?」「這次事件讓我更了解孩子什麼?」這些思考,會讓你從「處理問題」轉向「了解孩子」。而這份了解,會成為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部分。

結語:春日的萌芽需要雨露

小小孩的世界裡充滿了壓力和挑戰,當我們以好奇心和接納的態度對待他的情緒,幫助他找到更好的表達方式,他的大叫就不再是一種困擾,而是一扇門,通往更深的理解和連結。

這是一段需要耐心的旅程,但它同時也充滿了愛與成長的可能性。每一次情緒爆發,都是一次讓彼此靠近的機會。你會發現,當你陪著他一步步走過這個階段,你的孩子會變得更懂表達,而你,也會成為他最堅定的支持者。

當你看到孩子從大叫,變成用語言說出:「媽媽,我想要____。」時,你會發現,這段旅程雖然不容易,但一切都值得。

Previous
Previous

寶寶輔食BLW和TW怎麼選?治療師媽媽的研究和經歷

Next
Next

孩子被「有毒友誼」困住了?父母如何幫他走出人際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