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輔食BLW和TW怎麼選?治療師媽媽的研究和經歷
當小子到了需要開始輔食的月齡時,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不安。從一個小生命只依賴母乳或奶瓶,到開始接觸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食物,這是一個嶄新的階段,也是他人生的第一步「獨立」。然而,對我這個新手媽媽來說,這個過程卻充滿了困惑和矛盾。
身邊有家人和媽媽朋友們各人都熱情地給予很多關於 BLW 和 TW 的見解,但我不想讓自己的選擇僅僅基於別人的經驗,所以決定自己做功課。我開始翻閱大量的相關研究文獻,試圖從科學實證的角度去理解這兩種方法的優缺點,並且結合小子的性格和我們家的生活方式,找到最適合的路。最近有媽媽問我是否可以分享我的經驗和文獻,因此我整理了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助更多在輔食路上啟航的家庭。
1. 輔食方法簡介:BLW 和 TW 的基本概念
寶寶主導斷奶法(BLW):這種方式強調讓寶寶自主進食,從一開始就直接接觸固體食物(如蒸熟的胡蘿蔔條或香蕉塊),而不是泥狀食物。家長的角色是提供安全、適合抓握的食物,進食的節奏和方式由寶寶掌控(Desyanti & Siriah, 2023;Cichero & Cichero, 2016)。
當我第一次看到小子用小手抓住食物,把它放進嘴裡時,那種純粹的好奇和閃亮眼神,讓我感到即使混亂也值得。這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他正在學習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
傳統斷奶法(TW):由家長主導,從泥狀食物開始餵養,隨著寶寶的成長逐漸過渡到顆粒或塊狀食物,再逐步引入手抓食物和餐具使用("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feeding or BLW (Baby Led Weaning) method?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Polish infants during complementary feeding", 2022;Morison et al., 2016)。
在小子還不會控制吞嚥時,我曾選擇用湯匙餵食泥狀食物,這讓我能安心地確保他的營養攝取,也能觀察他對不同食物的反應。我記得第一次餵他南瓜泥時,他抬起眉頭瞪大眼睛,似乎在說:「這是什麼人間美味?」這一瞬間,他的每一個反應都讓我感到充滿驚喜。
2. 研究基礎上的發現與啟發:我的經歷與思考
(1) 餐具過渡:寶寶的性格比方法更重要
研究顯示,BLW 能促進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和精細動作發展,因為寶寶從一開始就學會用手抓握食物,甚至逐步嘗試使用餐具(Desyanti & Siriah, 2023;Cichero & Cichero, 2016)。但 TW 也有自己的優勢,它從湯匙餵食開始,讓寶寶更早熟悉餐具,為之後的自主進食打下基礎。但仍要注意照顧者需求給寶寶足夠機會嘗試自行使用餐具,否則反而有機會令寶寶延遲自主進食(Morison et al., 2016)。
然而,在實踐中,我發現,寶寶的性格才是決定進食過渡期的關鍵。我家小子一開始對手抓食物興趣不大,反而更樂於模仿我們用湯匙吃飯的動作。我記得有一次,他搶過我手中在餵他的湯匙,裝著空氣餵我吃飯,那一刻我很高興,因為我實在地體會到,他是如何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那次之後,只要情況許可,我都會和他一起用餐,在他面前讓他看到媽媽怎樣吃飯,怎樣使用餐具。
思考重點:輔食過程中,照顧者應多觀察寶寶的行為反應,靈活調整方法。例如,如果寶寶對抓握食物有興趣,可以更多地採用 BLW;如果孩子對餐具表現出好奇心,則可以嘗試結合 TW 的餵食方式。同時,照顧者需有耐心,尊重寶寶的學習節奏。
(2) 營養攝取:確保鐵質及其他微量元素攝取
研究指出,6 個月後,母乳和配方奶中的鐵含量不足以滿足寶寶的需求,因此輔食的主要目的是補充鐵和其他微量營養素(Pearce & Langley-Evans, 2021)。BLW 和 TW 在營養攝取上的表現有所不同:
BLW 的挑戰:BLW 的寶寶在輔食初期攝取較少的固體食物,仍以奶類為主要熱量來源,這可能導致鐵、鋅等關鍵營養素的攝取不足(Hanenko, 2022;Pearce & Langley-Evans, 2021)。
TW 的優勢:TW 中添加強化鐵的米糊或肉泥,能確保寶寶在輔食初期獲得足夠的鐵和鋅(Alpers et al., 2019)。
記得有一天,我準備了一小塊煮熟的牛肉,配上一些蒸熟的花椰菜,讓小子自己抓握,嘗試食用。他咬了一口牛肉之後,用耐人尋味的表情看著我,似乎在說:「媽媽,這個東西質感好怪!」由此可見,輔食除了是營養的補充,更是寶寶的味覺和感官探索。
思考重點:照顧者可有計劃地加入高鐵食物(如紅肉、豆類、蛋黃),並搭配富含維生素 C 的蔬果(如橙或番茄),以促進鐵的吸收。同時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食物,如米糊,應注重食物的多樣性。
(3) 噎食與安全性:理解噎食的真正風險
噎食(choking)是照顧者在選擇 BLW 時最常提到的擔憂,但研究顯示,BLW 和 TW 的噎食風險並未有顯著差異(Brown, 2018)。BLW 的寶寶往往更常出現反胃(gagging),但這是一種自然的自我保護機制,幫助寶寶適應固體食物,並不等同於噎食。
記得第一次給小子吃菜心條時,他咳嗽了一下,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但當他很快自己吞下食物,並再次抓起菜心放進嘴裡時,我就知道,有時候,我的恐懼比寶寶的更大。
思考重點:照顧者應學會分辨噎食和反胃,並確保食物的準備方式適合寶寶的發展階段。例如,BLW 應提供軟爛且適合抓握的長條狀食物;TW 則應逐步從泥狀過渡到顆粒狀,讓寶寶逐漸適應不同質地的食物。此外,參加嬰兒急救課程能有效提升照顧者的信心。(雖然筆者不是 first-aid holder,但丈夫是,所以比較會趁丈夫在家的時候偶爾讓小子抓食物吃。)
3. BLW 和 TW 的結合:靈活調整才是最佳策略
在實踐中,我發現 BLW 和 TW 其實是可以相輔相成。例如,初期我採用 TW 的方式餵食泥狀食物,幫助寶寶逐步適應新食物的味道與質地;隨著他對手抓食物表現出更多興趣,我逐漸引入 BLW 的元素,讓他嘗試抓握軟爛的食物條,同時又提供餐具,讓他在同一頓飯中隨時選擇進食的方式。
思考重點:照顧者可以根據寶寶的發展節奏靈活調整方法,而不是執著於某一種方式。選擇的標準應該是寶寶的需求和家庭的實際情況,而非單純追求流行或他人的建議。
結語:任何育兒的方面都需要平衡與靈活
回顧這段輔食探索的旅程,我最大的體會是:育兒沒有標準答案,只有適合自己和寶寶的方式。BLW 和 TW 都有其科學基礎和實踐價值,重要的是家長能根據寶寶的個性與需求靈活運用,並確保每一餐的安全與營養。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你提供一些啟發,也讓你知道,在這條育兒路上,你並不孤單。我們和寶寶一樣,都在學習和成長。如果你有其他育兒方面的支援需求,歡迎電郵至: hello@abbiechoi.com
參考文獻
- Brown, A. (2018). No difference in choking risk between BLW and TW: A systematic review. Maternal & Child Nutrition.
- Desyanti, R., & Siriah, A. (2023). Early motor skill development in BLW infants. Journal of Pediatric Studies.
- Morison, B., et al. (2016). Dietary iron intake in BLW vs. TW infants. Journal of Pediatric Nutrition.
- Pearce, J., & Langley-Evans, S. C. (2021). Nutritional outcomes of complementary feeding methods.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 Alpers, D., et al. (2019). Iron fortification in traditional weaning methods. Journal of Infant Nutrition.
- “Traditional complementary feeding or BLW (Baby-Led Weaning) method? —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Polish infants during complementary feeding”, 2022.
- Hanenko, O. (2022). Energy intake differences in BLW and TW. Infant and Child Nutrition Journal.
- Cichero, J., & Cichero, A. (2016). The role of BLW in utensil use development. Pediatric Feeding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