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有毒友誼」困住了?父母如何幫他走出人際迷宮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的小小世界,這個世界或許充滿了童話般的期待,也可能混雜著現實的焦慮與傷痛。而當孩子在這個小世界裡,因為一段挫折的友誼或一場看似微不足道的衝突而情緒失控,作為父母的我們,總會感到既心疼,又無助。
最近,一位家長向我求助。他的 7 歲小孩在學校裡因人際關係而頻繁情緒波動,經常因一位同學的言行而哭泣,甚至整堂課都陷入低落的情緒裡。家長試圖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讓他與其他同學多相處,但孩子卻依然執著於那段讓他既期待又痛苦的友誼。
「他為什麼總是放不下?」
「為什麼他總是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情緒崩潰?」
「我們該怎麼幫他?他需要看心理專科嗎?」
這些問題,是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時的共同疑惑。
我看見的,是這位孩子正在經歷三個層面的挑戰:
1. 他對情感與依附的需求
2. 他對外界接納的渴求
3. 他尚未學會健康地處理壓力與情緒
每個挑戰的背後,都隱藏著孩子對安全感與愛的深切渴望。而作為父母的我們,該如何以愛和陪伴,走進他的小小世界,幫助他重建內心的平靜與力量?
1. 孩子對情感與依附的需求:不只是依賴,而是尋找價值感
孩子對某位同學的過度依附,或許並非單純的依賴,而是他在這段關係中尋求情感的滿足。那位同學可能展現出某些吸引他的特質,讓他感覺自己能和這個同學成為好友,就表示自己是一個受歡迎的人。然而,當這段關係伴隨著痛苦與失望,孩子卻依然不願放手,因為他可能認為自己的價值取決於是否能維持這段關係。
父母該如何幫助她?
當孩子陷入這樣的困局,父母的角色並不是去勸他切斷這段關係,而是幫助他理解自己的感受,重建對自我的認知。
傾聽他的心聲,而非直接批評
與其告訴他「不要再和那個同學玩」,這樣的話語往往會讓孩子更感到不被理解。我們可以問他:「和這位同學在一起時,什麼時候你覺得最開心?什麼時候你感覺最難過?」這樣的提問能引導他探索自己的情緒,並從中找到答案。
肯定他對這段關係的重視
告訴他:「我知道這段關係對你來說很重要,這是因為你是一個很重感情的人。」這樣的肯定,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也能幫助他更冷靜地審視這段關係。
幫助他認識自己的價值
告訴他:「你的好,並不需要某段關係來證明。你是因為你的善良、你的努力,才這麼特別。」孩子需要知道,他的價值不取決於任何人,而是來自於她本身的獨特。
當孩子在學校裡經歷了情緒上的挫折,家庭應該是他的避風港。一個穩定、安全且無條件接納的環境,能讓他釋放壓力,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
2. 孩子對外界接納的渴求:如何幫助他建立內在安全感
有些孩子,天生對外界的評價格外敏感。別人一句無心的話,就能讓他的情緒如同玻璃般碎裂。這種敏感,往往來自於他尚未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當他覺得只有表現得「好」才能被接納時,這種條件式的愛會讓他對批評格外害怕,對友情格外執著。
父母該如何幫助他?
避免直接評論他人
當孩子分享學校的事情時,父母不要急於批評其他同學。例如,「那位同學真壞,你不要和他玩了。」這樣的話語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被冒犯,因為畢竟那是他在乎的人。
用陪伴代替指責
當孩子傾訴時,可以試著表達理解:「我知道這對你來說真的不容易,你一定很難過。但無論發生什麼事,Daddy 和 Mommy 會一直陪著你。」這樣的話語能讓孩子感到被支持,也能讓他安心地釋放情緒。
幫助他從受害者轉向主導者(重塑敘事)
當孩子面對友誼中的傷害時,他可能會陷入一種「受害者」的心理狀態。這不代表他會怨天尤人,而是這種狀態會讓他有種無力感,因為他的渴望是對方有所改變,而改變與否的決定權在於對方,從而令自己處於被動的位置。當孩子向我們傾訴時,我們可以借助重塑敘事的技巧,透過提問幫助他重寫生命故事,找到選擇的力量。例如:「當他那樣對你時,你的感覺是什麼?有什麼方法能讓你感覺好一點?」這樣的提問,能幫助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不再被外界的評價牽著走。
重塑敘事如何幫助孩子?
探索他的故事:問孩子:「當那位同學這樣對你時,你的感覺是什麼?你做了什麼?」通過這樣的提問,幫助他認識到自己在事件中的行動與選擇,而不是單純地感覺被動受傷。
重新定義角色:引導孩子從「受害者」的視角,轉向「主導者」的視角。例如:「當他這樣對你時,你有沒有試過用其他方法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下一次,如果再遇到類似的情況,你覺得可以怎麼做?」
強化「挑戰」而非「問題」的觀點:讓孩子明白,這段關係中的困難不是他的失敗,而是一個成長的挑戰。用積極的語言幫助他重新看待這段經歷,例如:「你現在正在學習如何處理友誼中的挫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成長過程。」
3. 孩子的壓力與情緒:如何透過陪伴,給予他真正的支持
孩子的情緒波動,往往反映出他對這個世界的善意與在意。他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而難過,因為一段關係而掙扎,這說明他是一個重感情的孩子。而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找到一個健康的情緒出口。
非指導性遊戲時間:家長亦可執行的兒童為本的遊戲治療
每週固定時間安排 30 分鐘的「特別遊戲時間」,讓孩子主導遊戲,父母只需配合他的指令,而不進行任何指導或糾正。這樣的遊戲時間能讓孩子感受到完全的接納,並在遊戲中釋放壓力。
遊戲是一種自然的情緒出口,孩子可以透過遊戲表達壓抑的情感,釋放內心的壓力。在這特別遊戲時間中,當父母全然接納他的主導時,孩子會感受到自己被重視,這有助於建立他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當然最重要是能加深親子之間的情感聯繫,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無條件關愛,加強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實行非指導性遊戲時間?
固定一段時間:每週安排30分鐘的「特別遊戲時間」,這段時間只屬於孩子和父母,沒有任何其他干擾。可以寫在日曆或做一張預約卡,小孩都喜歡儀式感。
讓孩子主導:將選擇權交給孩子,讓她決定玩什麼、怎麽玩。例如,她可能希望搭積木、扮演角色,甚至只是畫畫,這些都是他表達內心的方式。
父母只需全然地同在:在這段時間裡,父母的角色是跟隨孩子,而非引導或糾正。例如,如果他說「你是醫生,我是病人」,那父母就按照他的指令,扮演好角色,而不需要問「為什麼不試試當護士?」
創造無批評的氛圍:無論孩子的遊戲內容看起來多麽無聊或不合邏輯,父母都應該完全接納,避免提出批評或建議。
用擁抱增強「人我界限」及「安全感」
孩子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困惑和焦慮,往往與他尚未完全建立清晰的「人我界限」有關。觸覺是我們建立個人邊界的起點。當孩子在早期發展中,缺乏足夠的觸覺支持,可能會令他在成長過程中變得對他人的情感需求過於敏感,甚至過度依賴外界的評價。
主動的擁抱,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情感支持,尤其在他在向我們訴說生活點滴時。當我們主動去擁抱孩子,並持續到他說「夠了」為止,他會從中感受到穩定的安全感,這種感受對於情緒敏感的孩子尤為重要。
許多孩子並不會明確表達自己對擁抱的需求,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需要。主動的、溫暖的觸覺互動,能撫平他內心深處的焦慮,幫助他逐漸學會與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邊界。
當需要時,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尋求專業心理學家的幫助,絕對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項。專業人士能提供孩子和家長更具體的指導,幫助孩子更健康地面對成長中的挑戰。
寫在最後:愛,是孩子的治癒力量
孩子的敏感與情緒波動,並不是弱點,而是他內心溫柔與善良的體現。他對友情的執著,對外界評價的敏感,說明他是一個重感情、富有同理心的人。而我們能做的,是成為他最堅實的後盾,讓他在愛與支持中,學會接納自己,擁抱世界。
每個孩子的小小世界,都需要愛來灌溉。無論是透過提問讓他釋放情緒,還是用擁抱給他安全感,這些細微的陪伴,都能讓他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加穩定與有力。
我們無法避免孩子在成長中遇見風雨,但我們可以成為那把為他撐起的傘。愛與陪伴,是他面對世界時,最強大的力量。
你也遇到類似挑戰,想了解更多為弓人孩子重塑生命故事及在家中進行遊戲治療的技巧嗎?歡迎電郵至 hello@abbiechoi.com 提問及預約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