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喜歡的故事,卻給0分?與自閉譜系孩子溝通的藝術
今天和一位自閉譜系學生共讀了一本故事書,整個過程中,他非常投入,互動也很積極。故事讀完後,我想他分享一下對故事的感想,就問他:「如果10顆星星是最好,你會給這個故事多少顆星星?」他回答「0顆」。我有些疑惑,於是追問:「為什麼你會給出這個分數?」他回答:「因為故事中的男孩太silly了。」
這個答案令我恍然大悟,於是換了個問題:「那如果10顆星星代表你很喜歡,0顆星星代表你完全不喜歡,你會給多少顆星星呢?」這次他毫不猶豫地回答:「10顆。」
這樣的轉變提醒我,與自閉譜系孩子溝通時,我們的用詞和表達方式,會大大影響他們的表達,以及我們能否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他們需要高度準確的用字和精密的邏輯,因此,如果我問「這個故事好不好」,他們可能會解讀為「這個故事裡的人(的行為)好不好」,而不是「他喜不喜歡這個故事」。透過理解這種特質,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也能從中學到很多,從而成為一個更細緻、更有耐心的人。
治療師的反思
自閉譜系孩子的特質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他們,也讓我們有機會檢視自己的語言、邏輯和日常習慣。他們的反應,正好反映出我們在溝通和行為上的不足,並促使我們做出改變。
1. 反思語言的準確性與清晰度
部分自閉譜系孩子對語言的解讀非常精準,因此我們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經常使用模糊或多義的表達。例如,我們是否習慣於使用隱喻、暗示,而這些可能讓孩子感到困惑?他們的回應提醒我們,語言應該更具體、更清楚,這不僅幫助了孩子,也提升了我們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2. 反思邏輯的細緻與完整性
部分自閉譜系孩子對邏輯的敏感性,往往讓我們重新檢視自己的思維是否足夠嚴謹。他們能發現話語中的邏輯漏洞,並勇敢地指出來,因此我們需要更加細緻地處理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正如當我提出一個不夠明確的問題時(覺得故事好不好),他們的回應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需要用更完整的邏輯來表述自己的想法。
3. 反思耐心與包容
部分自閉譜系孩子可能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問題或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能令我們放慢腳步,更多地等待和傾聽他們的答案。這種耐心不只是給孩子支持,也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放慢節奏,更耐心地觀察和理解他人。
如何將反思轉化為成長?
反思的目的在於成長,而自閉譜系孩子的特質為我們實踐,以及與他們在日常互動中不斷進步:
1. 學會用更具包容性的語言
孩子的回應可能與我們的預期不同,但這正是我們學習包容和適應的機會。當我們拋開假設來向他們詢問,例如:「我聽到你給這個故事 0 顆星,我想知道更多,你能告訴我為什麼嗎?」這樣的表達,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願意了解他們的想法,也讓我們更能注意自己是否有問「對」問題,並作出修正。
2. 接納並欣賞不同的邏輯
每個孩子的邏輯都反映了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當我們接納並學習這種不同的邏輯時,我們的視野也會因此擴大。例如,當孩子對某個問題提出意想不到的答案時,試著用好奇心去探索:「哦,這個答案很有趣,你能多說一點嗎?」這除了讓孩子感到被尊重,也能讓我們變得更有彈性。
3. 將孩子的特質作為提醒
他們的特質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提醒。當我們習慣性地快速做出決定、模糊表達或忽略細節時,孩子的反應會提醒我們停下腳步,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足夠細緻。例如,當孩子對問題的回答不符合我們的預期時,問自己:「我的問題是否真的清楚?我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表達?」
來到最後
自閉譜系孩子的特質不僅是他們的獨特之處,也能令我們作為照顧者,去重新審視自己的言行。他們提醒我們,語言需要更清晰,邏輯需要更細緻,對人和自己也要有耐心和包容。在與他們的互動中,我們也不知不覺成為了一個更有愛、更細膩的人。